坐落长江北岸的安徽宿松县,为八百里皖江第一县,壮阔的长江同马大堤蜿蜒穿过。大堤外,洪水肆虐,田地成泽。大堤内,万家灯火,平安祥和。面对灾情,宿松县公安局广大民警辅警闻汛而动,逆洪而行,肩挑重担,迎难而 ...
大堤外,洪水肆虐,田地成泽。大堤内,万家灯火,平安祥和。 面对灾情,宿松县公安局广大民警辅警闻汛而动,逆洪而行,肩挑重担,迎难而上,全力以赴投入到一场无与伦比英勇的抗洪抢险战役;汛情在哪里,他们就在哪里;抗洪战场在哪里,他们就在哪里;受灾群众在哪里,他们就在哪里,在长江同马大堤构筑起一道坚强防线。 转移:争分夺秒,一个都不少 7月10日,受多轮强降雨影响,长江流域宿松段江水持续暴涨,导致宿松县同马大堤外护永天圩迅速超保证水位达到21.68米,堤防险情不断、大部堤身漫顶,虽经县、乡、村全力抢险,圩堤仍面临随时决口的风险,面临溃口决堤的巨大压力。当晚,宿松县防汛抢险救灾指挥部发布命令,紧急撤离长江外圩永天圩内居住人员。 “务必做到群众转移不漏一户、不少一人。”为确保居住在永天圩内的所有人员赶在7月11日中午12点之前全部撤离,7月10日晚,宿松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凌勇连夜召开县公安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会议精神,动员部署全县公安机关防汛抗洪抢险工作。成立县公安局防汛救灾指挥部,下设“一办十专班”、县公安局驻长江同马大堤宿松段防汛救灾指挥所,坚持前后方联动,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全力以赴投入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第二天一早,他又马不停蹄赶到长江同马大堤宿松段防汛救灾一线,一直连续10多天与参战民警辅警不分昼夜奋战抗洪救灾一线,全力开展撤离转移群众、疏导道路交通、治安秩序维护、便民利民服务等各项工作。 永天圩7公里长,圩内居住着2426户8329个人口。参加转移工作的民警辅警在乡村干部带领下,争分夺秒,日夜奋战,挨家挨户做撤离工作。 年过八旬的刘老汉和老伴,性格都非常倔强,民警多次上门劝说,都不肯撤离。民警陈和子和同事在最后一次登门劝导中,经耐心交谈,得知老人之所以不愿撤离,是担心家里两台冰箱被洪水淹掉。随即,他和同事合力将两台笨重的冰箱抬到一米多高的木床上。 74岁的陈根发,因身体原因,无法将存放在一楼的十几袋化肥搬运到三楼,迟迟未从家里撤离出去。辅警李春林了解到老人的困境后,自己将老人家的十几袋化肥,一袋一袋地从一楼搬到三楼;扛累了就抱,抱累了就扛。 耐心劝导群众撤离、帮助群众搬运物品、冒雨指挥疏导交通、积极接受群众求助……在宿松县公安局的周密部署下,公安抗洪抢险突击队民警辅警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确保永天圩群众安全转移的各项工作之中。 民警何良会同镇村干部在三洲村逐户清查是否有未撤离人员时,发现跃进组五保老人潘世飞仍躲在家里。此时,暴涨的江水已将出入潘世飞家的公路淹没。情况危急,何良二话不说,将老人背在身上,蹚水将其送到安全区域。 “哪里有未撤离人员,劝导工作就做到哪里;哪里有群众求助,救援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据了解,经过一天一夜的紧急救援,参战民警辅警协助县乡村三级干部成功将永天圩内在家的2000余名群众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安全转移,真正做到“不漏一户、不少一人”,以实际行动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守护:寸步不离,不许任何人进 “同志,这儿实行交通管制,请出示证件!”“大妈,你可以站在坝上看一看家里,但不能让进去,请理解!”“大爷,您的心情我们非常理解,请配合我们的工作,现在这里不准任何人进去!”自7月11日以来,在永天圩灾区执勤守护任务的宿松县公安局民警辅警几乎每天都要重复类似这样的劝导话语。 据了解,7月11日中午,居住在永天圩的2000多名在家居民全部撤离后,永天圩于7月12日凌晨2点被淹,宿松县公安局迅速安排警力在永天圩的六个路口设立卡点,搭建执勤帐篷,实行24小时值守;要求布置在每个路口的6名警力,相互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严守路口,防止已转移人员擅自返家。对执意返家者,加强政策和法律宣传,积极取得群众对县委县政府作出此项决策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安排警力组建四支流动巡逻队,沿位于永天圩灾区的同马大堤开展不间断巡逻,做到警车巡起来、警灯亮起来、喇叭喊起来、卡口严起来,确保江堤道路交通畅通有序,确保卡口守紧守牢。 除此之外,调用巡逻艇巡查被淹的永天圩,通过边巡逻、边查看、边蹲守等方式,严防村民利用救生工具通过水路潜回家里,并通过加强路面巡逻,确保同马大堤始终保持畅通状态,保障抗洪救灾物资随时运抵到各个防汛工棚。 7月12日中午,三洲村刘某为了查看家里房屋是否淹掉,穿上救生衣,偷偷走到同马大堤下面的庄稼地里,准备涉水赶往家中。当行至200米处时,被巡逻至此的民警发现。当日下午,泗洲村李某为了回家拿衣服,找到家住洲头村的一个亲戚,借来一条塑料船,欲从水路回家。在塑料船划至距离泗洲村不远的江段时,被巡查民警发现。 7月17日早晨7点,一名男子扛着皮划艇来到位于三洲村的水域,欲以划艇方式去被洪水淹没道路的家里。在附近巡逻的华阳河派出所民警夏天发发现后立即上前制止。 “你的心情我们非常理解,但你也要理解我们的工作,如果你进去发生意外怎么办?你要知道人命关天,一旦发生意外,谁也承担不了这个责任!”在夏天发的一番劝说下,从外地返家的王某终于将皮划艇扛上岸。此时,时针指向上午9点,放在帐篷里的早餐都凉了。 截至7月22日,夏天发已连续11天日夜坚守在同马大堤执勤点,寸步不离。 灯灭了,执勤点民警迎来新的一天;灯亮了,执勤点民警又要辛苦一晚。在同马大堤永天圩灾区,坚守在维护灾区平安一线的广大民警辅警如同一盏盏明灯,在一个个不眠之夜发着光发着热,为灾区稳定撑起了一片晴空。 据了解,自在永天圩灾区入口建立管控措施以来,宿松县公安局共出动汽艇50台次,劝阻、救助群众705人次,清理、劝阻非防汛车辆996台次,在灾区筑起了一道严密的安全防线。 服务:贴心周到,急群众之所急 “大爷,您的户口簿,我送过来了。”7月17日上午,洲头派出所副教导员、泗洲村临时安置点警务室警长刘其军把一本新的户口簿,亲手送到入住安置点的辖区泗洲村八组村民周龙洲手上。原来,7月11日,周龙洲从家里转移时,由于时间紧急,忘记将放在家里的户口薄带走,后来户口本被洪水浸湿了。 在泗洲村,有62户居民家的户口薄像周龙洲一样,被洪水浸湿。而户口薄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眼看学生填报高考志愿、中考志愿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不少村民为此焦急不堪。驻守在警务室的刘其军得知后,迅速将情况向所长报告,所长当即叫他进行统计,免费为群众办理。7月17日一早,刘其军将打印的62本崭新的户口薄免费送到安置点群众的手中。 据了解,从永天圩灾区转移出来的灾民,有的投靠亲友,有的外出务工,剩下的于7月11日下午全被安置在汇口中学临时安置点和洲头中心小学临时安置点。宿松县公安局第一时间在该两个安置点设立警务室,安排特警和派出所民警辅警联合驻室执勤;要求执勤人员在学校保安协助下,加强进出登记工作,对安置人员外出实行报批制度,防止人员返家。同时,要求驻室执勤人员加强安置人员宿舍的巡查工作,及时了解安置人员思想状况;对思想不稳定、不服从管理的人员,及时加强思想安抚工作,疏导其对抗心理。 年过六旬的徐梅琴老人,家住三洲村新埂组。自安置到安置点以来,思想一直不稳定,几乎每天都要吵着回家。驻汇口中学临时安置点警务室警长何良通过巡查了解情况后,多次找老人谈心,向老人讲明蓄洪减灾的重要意义。在他的耐心劝导下,老人回家的念头终于被打消。 7月11日下午,入住汇口中学安置点的三洲村居民江光华老人,找到驻室特警洪增辉,称其随身携带的一个红色手提包丢失,包内有一张38000元的存折和现金8100元。洪增辉通过走访安置点的其他人员,成功将老人被他人错拿的手提包及里面的财物找回。 7月19日23时许,入住洲头中心小学临时安置点的泗洲村六组村民许琴,其幼女突发高烧。因丈夫在山东务工,晚上下大雨,找不到医生,便向驻室民警刘其军求助。刘其军立即同辅警石志刚驾车把母女二人送到洲头卫生院。经过治疗后,刘其军又将两人送回安置点, 期间,驻室民警还利用安置点群众在食堂用餐时机,采取面对面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他们宣传安全用电用火、防盗防骗等知识。 据了解,自7月10日以来,宿松县公安局共出动警力1650人次,出动警车340台次,转移救助群众2600人次。 来源:宿松先锋网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anqing@xawb.cn 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853011915103601166/ |